白砍鸡,又叫白切鸡、白斩鸡,是粤菜里最能检验师傅火候功力的冷盘。看似清水一煮,实则步步有讲究:皮要爽脆、肉要嫩滑、骨要微带血色,才算正宗。下面用问答+步骤拆解的方式,把厨房新手最关心的细节一次说透。
一、选鸡:为什么一定要用“走地鸡”?
答:皮下脂肪薄、肉质紧实,煮后鸡皮收缩快,才能形成“玻璃皮”。
- 重量控制在二斤八两到三斤半之间,太小味寡,太大纤维粗。
- 鸡龄以120~150天更佳,脚杆鳞片明显、鸡冠鲜红。
- 宰杀后**必须放血干净**,否则皮色发暗。
二、腌鸡:只抹盐就够了吗?
答:盐要分两次用,之一次“干腌”去腥,第二次“湿腌”提鲜。
- 干腌:粗海盐均匀搓遍鸡腔、鸡皮,静置20分钟,冲净。
- 湿腌:清水里加姜片、葱段、料酒,整鸡浸泡15分钟,让肉里先带底味。
三、浸煮:开水下锅还是冷水下锅?
答:先烧滚,再关火浸,利用“余温”把鸡胸腿慢慢焖熟。
操作细节:
- 水量必须**没过整鸡两指**,水中只放姜、葱结、少许盐。
- 水沸后**提鸡倒腔**,让腔内热水流出,再下锅,重复三次,使内外温度一致。
- 第三次下锅后**立即关火**,加盖浸18分钟(三斤鸡计时)。
- 用竹签刺鸡腿最厚处,**流出清澈汁水**即可。
四、过冷:冰水比例多少才脆?
答:冰块占水量的三分之一,温度接近0℃,鸡皮骤缩。
- 浸煮好的鸡**立刻**捞出,放入冰水,浸泡8分钟。
- 中途翻动一次,让鸡腔内的热气散尽。
- 捞出后**倒挂沥水**30分钟,确保皮干肉润。
五、斩件:怎样做到“刀刀见骨又不碎皮”?
答:刀要快、砧板要稳、先拆骨后切肉。
- 用**广式桑刀**,刀身薄、刃口锋利。
- 先卸下鸡翅、鸡腿,再沿脊骨剖开,最后将鸡胸斜刀切厚片。
- 每片厚度**约0.8厘米**,摆盘时皮面朝上,呈“麒麟状”。
六、蘸料:姜葱蓉与沙姜豉油谁更正宗?
答:传统派选姜葱蓉,老广夜宵档偏爱沙姜豉油。
两款配方一次给全:
1. 姜葱蓉
- 生姜去皮与葱白按**2:1**入石臼捣蓉。
- 加**盐、白糖、滚烫花生油**各一小撮,激发香气。
2. 沙姜豉油
- 沙姜切末,干锅小火煸至微黄。
- 倒入生抽、少许冰糖、清水,煮滚后淋熟油。
七、常见翻车点自查表
问题 | 原因 | 补救 |
皮发柴 | 过冷时间不足或鸡过老 | 冰水加量,下次换仔鸡 |
肉发红 | 浸煮时间不够 | 回锅小火补浸2分钟 |
腥味重 | 未放血或腌味不足 | 下次干腌后冲洗再湿腌 |
八、进阶技巧:如何让鸡味再升一级?
答:用“老卤”吊味,但绝不重煮。
- 之一次浸鸡的汤水**过滤冷藏**,下次加热至80℃关火,再浸新鸡。
- 老卤循环三次后,鲜味物质浓度翻倍,颜色仍清澈。
- 每次用完**撇油、煮沸、冷藏**,避免变质。
九、摆盘:家常版也能做出茶楼效果
- 选**白色椭圆盘**,先铺一圈黄瓜薄片。
- 鸡胸、鸡腿、鸡翅按原位置拼回整鸡形。
- 鸡颈弯成“S”形置顶,头朝外,寓意“有头有尾”。
- 蘸料分三小碟:姜葱蓉、沙姜豉油、泰式酸辣,满足不同口味。
照着以上步骤,之一次就能做出皮脆肉嫩、骨里透红的白砍鸡。关键在“火候”二字:手别抖,计时器别省,冰水别偷懒。剩下的,就交给那只走地鸡自己证明它的价值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