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炸牛奶到底算不算“牛奶”?
严格说,炸牛奶不是液体牛奶,而是把**牛奶、糖、淀粉**熬成奶糕后裹粉油炸。入口先是酥脆外壳,咬开却是**冰凉奶香**,所以“炸牛奶”更像一道**奶香布丁小吃**。
二、外酥里嫩的秘密:选材与配比
1. 牛奶选哪种?
- 全脂纯牛奶:奶味最浓,成品更香。
- 脱脂牛奶:热量低,但香味略薄,需额外加**淡奶油**补味。
2. 淀粉怎么挑?
- 玉米淀粉:质地细,成品更软滑。
- 木薯淀粉:弹性好,冷却后不易裂。
- **推荐比例**:牛奶500ml+玉米淀粉50g+木薯淀粉10g,口感兼顾顺滑与韧性。
3. 糖与奶的黄金比例
500ml牛奶配40g细砂糖,甜度接近旺仔牛奶;若喜欢**港式茶餐厅**风味,可再增10g炼乳。
三、奶糕凝固不裂的3个关键步骤
1. 冷锅冷浆还是热锅冷浆?
先把牛奶、淀粉、糖搅匀,再开**中小火**。冷锅下浆能防止淀粉结块,边加热边用**硅胶铲画圈**,直到浆液变稠、能挂铲即可。
2. 如何判断“挂铲”状态?
用铲子在锅中心划一条线,**奶糊不会立即合拢**,保持2秒以上即可离火。
3. 冷却定型技巧
- 容器提前铺保鲜膜,方便脱模。
- 表面再盖一层保鲜膜,**紧贴奶糊**,防止结皮。
- 冷藏至少3小时,**温度4℃**左右更佳。
四、裹粉顺序:为什么先干粉再蛋液?
传统做法是**玉米淀粉→蛋液→面包糠**,但容易脱壳。改良版:
- 奶糕先冷冻10分钟,表面微硬。
- **薄裹一层干淀粉**,吸走表面水分。
- 蘸**全蛋液+少许油**的混合液,黏性更强。
- 最后压一层**日式面包糠**,颗粒粗、气泡多,炸出来更酥。
五、油温到底多少才合适?
家用锅没有温度计?用**木筷子测试**:筷子插入油中,周围出现**密集小泡**即可,约160℃。
- 160℃下锅,**定型30秒**再轻轻翻动。
- 升高到180℃,复炸15秒,逼出多余油脂。
- 出锅后**竖放沥油**,外壳更脆。
六、常见翻车点与急救方案
1. 奶糕一夹就散?
淀粉量不足或加热时间太短。**回锅再炒1分钟**,重新冷藏即可。
2. 外壳太厚像面壳?
面包糠裹太多,或蛋液太稠。**蛋液里加1勺水**稀释,裹粉后轻拍掉多余部分。
3. 炸完内馅流出?
油温过低,外壳没定型就升高温度。**先低温定型,再高温上色**。
七、进阶风味:3种创意变化
- 椰香版:奶糊中加入20g椰浆,裹粉时混入少许椰蓉。
- 巧克力流心:奶糕中心挖小洞,塞入一块黑巧克力,再冷冻15分钟定型。
- 芝士拉丝:奶糊里拌入30g马苏里拉碎,趁热拉丝效果更佳。
八、保存与再加热
炸好的牛奶**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**,否则外壳回软。若想隔夜:
- 完全冷却后密封冷冻,可存7天。
- 食用前无需解冻,**180℃烤5分钟**或**空气炸锅200℃3分钟**,外壳恢复酥脆。
九、热量与替代方案
传统做法一块炸牛奶约150大卡。若想减脂:
- 用**燕麦奶+零卡糖**,热量减半。
- 外壳改用**全麦面包糠+蛋清**,减少油脂吸附。
- 空气炸锅**200℃8分钟**,口感接近油炸。
十、为什么餐厅炸牛奶更蓬松?
商用厨房会在面包糠里**混入少量泡打粉**,油炸时产生更多气泡。家庭版可用**苏打饼干碎+面包糠1:1**,同样能提升蓬松度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