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移民新加坡到底难不难?先弄清官方路径
“移民新加坡需要什么条件”这句话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搜索框里。官方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:新加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买房移民”,也没有“捐款移民”,核心路径只有四条——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(GIP)、就业准证转永居(EP→PR)、科技准证转永居(Tech.Pass→PR)、家属/婚姻移民。只要你能满足其中一条,就能启动“新加坡移民流程详解”里的全部步骤。
二、GIP:一步到位拿永居,但门槛更高
1. 投资金额与行业限制
- 方案A:投资250万新币成立新公司或扩大现有业务,行业须来自新加坡指定的25个高增长领域,如电子、医药、精密工程。
- 方案B:投资250万新币到新加坡 *** 批准的基金,基金必须至少80%资产投在本地实体企业。
2. 个人背景硬指标
- 过去三年公司年营业额≥2亿新币;
- 持股≥30%或家族企业继承人;
- 公司须盈利且负债率低于同行平均水平。
自问自答:GIP是不是富豪专属?
答:从数据看,2023年获批的GIP申请人中,82%的个人净资产超过1亿新币,所以“有钱”确实是硬门槛。
三、EP→PR:中产最可行的“曲线救国”路线
1. 拿到EP前需要准备什么?
- 学历:本科及以上,QS前100大学加分;
- 薪资:2025年起金融行业EP更低月薪6200新币,其他行业5600新币;
- 公司资质:注册资本≥5万新币,有真实办公场所。
2. EP转PR的隐藏评分
ICA不会公开打分表,但根据移民律师整理的案例,以下四项权重更高:
- 居住时长:连续住满2年且每年离境不超过90天;
- 纳税记录:年个税≥8万新币;
- 社会融入:义工、本地捐款、孩子读 *** 学校;
- 行业紧缺:AI、绿色金融、半导体芯片。
自问自答:EP被拒后多久能再申请?
答:官方没有冷却期,但建议间隔6个月并提升薪资或学历后再递,否则二次拒签率高达70%。
四、Tech.Pass:为科技大牛开的“绿色通道”
1. 申请条件三选一即可
- 过去一年月薪≥10万新币的科技职位;
- 在市值≥5亿美元或融资≥3000万美元的科技企业担任高管;
- 主导过被全球Top100科技公司采用的专利或产品。
2. Tech.Pass转PR的额外优势
持Tech.Pass满两年后,只要满足以下两点即可直接申请PR:
- 在新加坡创立或受雇于科技公司,且公司至少雇佣5名本地员工;
- 公司年度总支出≥10万新币。
五、家属/婚姻移民:看似简单却暗藏“面试陷阱”
1. 结婚移民的“真实性测试”
ICA会单独面试夫妻双方,问题包括:
- 配偶的饮食习惯、家庭纪念日;
- 共同银行账户的流水细节;
- 婚礼照片的拍摄地点与宾客身份。
若发现假结婚嫌疑,直接5年禁止入境。
2. 父母长期探访准证(LTVP)升级PR
子女已是PR且月薪≥1.2万新币,可为父母申请LTVP;
父母在新加坡连续居住5年且每年住满9个月,可尝试转PR,但成功率不足30%。
六、新加坡移民流程详解:从准备到领卡的完整时间线
- 资格评估(1周):由持牌移民顾问或律师对照MOM/ICA最新标准打分。
- 材料准备(2-4周):包括公证学历、审计报告、税单、无犯罪证明。
- 递交申请(1天):GIP向EDB递交,EP向MOM递交,PR向ICA递交。
- 等待批复(6-12个月):期间可能被要求补件,补件需在14天内完成。
- 原则性批准(IPA):收到后需在30天内完成体检、缴纳PR手续费。
- 领取蓝卡(1周):预约ICA现场拍照、录指纹,当天可取。
七、常见拒签原因与自救方案
拒签理由 |
官方解释 |
自救动作 |
薪资不足 |
未达到行业P90分位 |
跳槽至规模更大的公司或申请加薪至行业前10% |
居住时间短 |
每年离境超90天 |
用工作派遣理由向ICA解释,并提供机票、酒店证明 |
行业饱和 |
本地劳动力已充足 |
考取新加坡紧缺职业清单(SOL)内的证书,如BCA建筑工程师 |
八、拿到PR后必须做的三件事
- 兵役登记:第二代男性PR需在16岁半前登记,服役期22-24个月。
- CPF开户:雇主必须按月缴纳公积金,普通账户+特别账户合计37%月薪。
- 换领身份证:PR满15岁需换蓝色身份证,每10年更新一次。
自问自答:PR多久能入籍?
答:官方要求在获得PR后连续居住满2年且累计住满1年,同时需放弃原国籍,因为新加坡不承认双重国籍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