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财运的鼻子长什么样_如何通过鼻子看财运
6
2025-09-08
“饱”本义指**肚子被食物填满**,但在汉语里,它的含义被不断延伸:从生理到心理,从具体到抽象。于是,**“饱”既能形容胃,也能形容精神、色彩、经历**。正是这种多义性,让它能跟不同字词搭配,形成丰富多彩的词汇。
1. 他**饱餐**一顿后,满足地打了个**饱嗝**。 2. 这位老先生**饱学**诗书,门下弟子众多。 3. 站在山顶,可以**饱览**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色。 4. 颜料过度**饱和**,画面反而失去层次感。
**饱满**强调充实而富有弹性,如“麦粒饱满”;**饱胀**则带有不适,如“肚子饱胀”。
**饱学**偏重学识的广度与深度;**饱读**侧重阅读量大,未必精通。
“**胃饱、眼饱、心饱、色饱**”—— 胃饱:饱餐、饱胀; 眼饱:饱览、饱看; 心饱:饱学、饱经; 色饱:饱和、饱蘸。
想象一次旅行: 先在山脚**饱餐**一顿,再**饱览**风光,途中与**饱学**之士交谈,最后用**饱蘸**浓墨的笔画下**饱和**的晚霞。
“**精神饱腹感**”——指通过短视频、碎片化阅读获得短暂满足,却缺乏深度。
Q:为什么“饱和”一词既用于化学又用于色彩?
A:两者都指向“达到极限”这一核心概念。化学里指溶液溶解度更大,色彩里指纯度更高。
Q:能否用“饱”形容声音?
A:可以。如“鼓声饱响”,强调声音浑厚有力,充满空间感。
汉语常以身体经验映射抽象概念。“饱”从**胃的充实**延伸到**知识的充实**,再到**色彩的浓烈**,体现了“近取诸身”的认知方式。掌握这一规律,就能举一反三,理解更多词汇的生成逻辑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