属龙和什么属相相克_属龙人克哪些生肖
3
2025-09-08
在日常生活里,我们常听到“升斗小民”“一介小民”这样的说法。那么,“小民”究竟是谁?答案很简单:它泛指无权无势、地位卑微、以个体或小家庭为单位讨生活的普通百姓。与“官”“贵”“富”相对,小民没有显赫背景,也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,只能凭借双手在夹缝中求生。
“小民”最早见于《尚书·无逸》:“先知稼穑之艰难,乃逸,则知小民之依。”这里的“小民”指田间劳作的农人,强调统治者要体恤底层。可见,“小”并非年龄小,而是地位低。
到了汉代,“小民”开始与“编户齐民”并用,泛指被编入户籍、承担赋税徭役的平民。唐代杜甫诗云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冻死骨正是“小民”的缩影。
宋代以后,城市经济繁荣,“小民”逐渐涵盖小贩、工匠、佃户、雇工等群体。明清话本里,书生常自称“小民”,带谦卑与自嘲色彩,如《警世通言》:“小民不过一介寒儒。”
自问:难道百姓真的“渺小”吗? 自答:非也。“小”是一种权力话语,统治阶层通过贬低称谓强化等级秩序。正如“草民”“蚁民”一样,“小民”二字本身便暗含居高临下的凝视。
在微博、豆瓣等平台,“小民”被年轻人重新捡起,却剥离了屈辱感,变成“普通打工人”的自嘲标签。例如:“小民只求五险一金。”
有趣的是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并未使用“小民”,而采用“自然人”“民事主体”等平等表述,体现现代法治对人格尊严的确认。
自问:都是指老百姓,为何还要区分? 自答: - “小民”强调被动承受:赋税、徭役、战乱皆无力抗拒; - “公民”强调主动权利:选举、监督、参政受法律保障。 一句话,前者是臣民社会的产物,后者是民主社会的基石。
从鲁迅笔下的闰土到余华《活着》的福贵,从《茶馆》的王利发到《人世间》的周秉昆,“小民”始终是文艺作品最动人的底色。他们不争霸、不传奇,却用坚韧与善良撑起时代的褶皱。
自问:难道普通人只能认命? 自答: 1. 教育赋能:知识是打破信息壁垒的之一把钥匙; 2. 公共参与:从社区议事到 *** 问政,发声才能改变; 3. 经济独立:财务自由虽难,但技能提升可逐步改善议价权。 “小民”不是宿命,而是一种可流动的社会状态。
历史长河里,99%的人都是小民。他们没有青史留名,却用一日三餐、一针一线编织了文明的经纬。今天,当我们说“小民”时,不妨多一份平视:渺小不是渺小者的选择,但尊重可以是强者的教养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