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庆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哪?
《晋书·武帝纪》“国庆独飨其利,主忧莫与其害”是目前可考的最早书面记录,距今已1700余年。
---
“国庆”在古籍中的原始含义
- **语境**:西晋司马炎称帝后,大赦天下,史官用“国庆”指代“国家喜庆之事”。
- **词性**:偏正结构,“国”修饰“庆”,并非今日之固定节日。
- **使用范围**:凡帝王登基、册封太子、祥瑞出现皆可称“国庆”。
- **例证**:
- 《宋书·礼志》“每有国庆,辄赐民爵一级”;
- 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“国庆之辰,设九部乐于庭”。
---
从“喜庆之事”到“固定节日”的演变
明清:与皇帝生日绑定
- 明成祖定“**万寿节**”为皇帝诞辰,官方文书偶以“国庆”代称。
- 清乾隆五十四年《大清会典》首次出现“国庆日”字样,但仍指“圣寿”。
民国:10月10日成为法定“国庆”
- 1912年9月,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:
“以武昌起义之日为国庆,放假一日,悬旗结彩。”
- 自此,“国庆”脱离帝王色彩,成为革命纪念符号。
新中国: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 *** 委员会第四次会议
- 通过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》:
“自一九五〇年起,即以每年的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。”
- 词语完成现代转型,专指国家成立纪念日。
---
古人如何“过国庆”?
- **赐酺**:汉律“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”,遇国庆则“赐酺”,允许百姓聚饮。
- **大酺**:唐代国庆连续宴乐三日,长安东西市张灯结彩。
- **献赋**:文臣撰写《圣德颂》《平淮西雅》,歌功颂德。
- **蠲免**:明清遇国庆,往往蠲免钱粮,史载“普天同庆,恩泽万方”。
---
“国庆”相关词语的家族谱系
- **国庆日**:最早见于清乾隆朝,原指皇帝生日;今指10月1日。
- **国庆节**:民国初期报刊用语,如《申报》1912年10月10日社论《欢祝国庆节》。
- **国庆长假**:1999年国务院修订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后出现。
- **国庆阅兵**:1950年之一次国庆阅兵,朱德总司令乘敞篷车检阅部队。
---
为什么古人把皇帝生日叫“国庆”?
答:在“朕即国家”的语境下,皇帝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被等同视之,皇帝诞辰自然被视为“国家之庆”。
---
现代语境下“国庆”能否泛用?
- **官方文件**:仅指10月1日,其他场合须加限定词,如“公司国庆联欢”。
- **法律边界**:《国旗法》规定“国庆日”必须升挂国旗,不可泛指。
- **媒体规范**:新华社《新闻阅评》指出,除10月1日外,不宜单独使用“国庆”二字。
---
延伸思考:词语如何记录国家观念的变迁?
- **从“君主之庆”到“国民之庆”**:一词之差,折射出 *** 在民的思想革命。
- **从“恩赐”到“权利”**:古代国庆是帝王赏赐,现代国庆是公民假日,法律保障休息权。
- **从“仪式”到“经济”**:黄金周旅游收入占全年GDP比重逐年上升,词语内涵被经济生活重塑。
---
常见误用辨析
- **误**:把公司成立周年庆称作“国庆”。
**正**:应称“司庆”或“周年庆典”。
- **误**:海外华人把居住国独立日译成“国庆”。
**正**:需加国别,如“美国国庆日”。
- **误**:将“国庆”写成“国qing”。
**正**:国务院《公文处理办法》明确规定须用全称“国庆节”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