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风貌是什么词语?——词性与基本释义
“风貌”在现代汉语里属于名词,既可指自然景物的外观,也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的精神气质与整体形象。它由“风”与“貌”两个语素构成:“风”暗示气韵、格调,“貌”强调外在形态,合在一起便形成了“形神兼备”的复合意象。
二、风貌与近义词的细微差别
1. 风貌 VS 面貌
- “面貌”更偏向静态外观,如“城市面貌焕然一新”。
- “风貌”则带动态气韵,如“古城风貌依旧”,暗含历史延续感。
2. 风貌 VS 风采
- “风采”多指个人的举止神采,如“学者风采”。
- “风貌”可指群体、地域、时代的整体气质,如“时代风貌”。
三、风貌的常见搭配与使用场景
1. 地域风貌
描述地理景观+人文特色,如:
- “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勾勒出独特的地域风貌。”
- “高原风貌雄浑苍凉,与江南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。”
2. 时代风貌
强调某一时期的社会精神,如:
- “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风貌充满敢闯敢试的锐气。”
- “数字时代的青年风貌呈现出多元、开放的特质。”
3. 个人风貌
突出个体气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,如:
- “她以淡雅的着装与从容的谈吐展现了知识女性的风貌。”
- “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的风貌激励了无数观众。”
四、写作中如何精准使用“风貌”?
1. 避免与“风格”混淆
“风格”强调艺术或行为的个性化特征,如“写作风格”;而“风貌”更综合、宏观,如“城市风貌”。
2. 搭配形容词的层次
- 具象形容词:古朴风貌、原始风貌、现代风貌。
- 抽象形容词:昂扬风貌、奋进风貌、颓靡风貌。
3. 活用修辞增强画面感
例:
“晨曦中的老街,青石板泛着微光,木窗里飘出豆浆的甜香,这一切共同拼贴出小城温婉而鲜活的风貌。”
五、常见疑问解答
问:能否用“风貌”形容抽象事物?
答:可以,但需拟人化语境。如“学术风貌”指学界整体治学态度,“企业风貌”指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。
问:口语中常说“风貌”吗?
答:相对正式,口语里更常用“样子”“范儿”,但正式场合、书面表达仍首选“风貌”。
问:英文如何对应翻译?
答:根据语境可选:
- landscape & spirit(地域风貌)
- ethos(时代风貌)
- demeanor(个人风貌)
六、经典语段赏析
《人民日报》曾写道:
“从黄土高原的粗犷风貌到珠江三角洲的灵动风貌,中华大地的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文明的密码。”
——句中“粗犷”“灵动”形成对照,既写自然景观,又暗喻地域性格,堪称“风貌”一词的教科书级用法。
七、实战演练:用“风貌”写三句话
- “百年码头褪去锈迹,集装箱的斑斓色彩与远处帆船的剪影交织成港口新风貌。”
- “支教团队以朴素的风貌扎根山村,却让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孩子的眼睛。”
- “元宇宙展览通过虚拟建筑与交互艺术,呈现出数字原住民的未来风貌。”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