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了什么时候叫
从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,一直到9月上旬,几乎每天中午到傍晚都能听见它们的高频合唱。温度达到28℃以上、空气湿度在60%左右时,雄蝉的鼓膜肌振动频率更高,声音也最响。
---
知了为什么只在白天高歌?
1. 温度与肌肉活性的关系
蝉的“歌声”来自腹部两侧的发音肌,这两块肌肉每秒钟可收缩数百次。
**白天阳光直射,体温迅速升高,肌肉收缩效率达到峰值**,声音才能持续而稳定。夜间气温下降,肌肉活性降低,即使强行振动,也无法维持高频鸣叫。
2. 求偶与光信号的配合
雌蝉的复眼对紫外线与偏振光极为敏感。
**雄蝉在强光下鸣叫,可与视觉信号叠加**,提高配对成功率。夜晚光线不足,单靠声波难以精准定位,反而容易被天敌蝙蝠锁定,因此它们干脆“闭嘴”。
---
知了为什么晚上不叫?
1. 天敌压力:蝙蝠的超声波定位
蝙蝠夜间活动,依靠回声定位捕捉飞行昆虫。
**蝉若夜间鸣叫,等于主动向蝙蝠发送“我在这里”的坐标**。经过数千万年的自然选择,夜间保持静默的个体存活率更高,基因得以保留。
2. 能量守恒:声音也是体力活
持续鸣叫一分钟,雄蝉需要消耗约0.5毫克的糖原。
**夜间温度低,新陈代谢减缓,补充能量困难**。与其浪费体力,不如进入低功耗模式,等待第二天太阳升起再“开演唱会”。
3. 湿度影响:鼓膜共振效率下降
夜间空气湿度往往高于白天,水汽附着在蝉的发音膜表面,**导致振动阻尼增大,音色变闷,传播距离缩短**。从“扩音器”变成“破喇叭”,雄蝉自然懒得再唱。
---
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知了下雨天也不叫,是怕雨吗?
A:不是怕雨,而是**雨滴撞击叶片产生大量背景噪音**,雌蝉难以分辨雄蝉的特定频率;同时雨滴会打湿翅膀,增加飞行负担,雄蝉索性停唱避雨。
Q:为什么有些年份感觉知了特别多?
A:蝉类多为多年一代,如北美周期蝉需17年。
**若某地区前一年冬季温度适中、土壤湿度高,幼虫存活率提升**,来年就会出现“爆发式”羽化,听觉冲击自然翻倍。
Q:城市灯光会让知了误以为白天而夜间鸣叫吗?
A:极少见。城市路灯以钠灯、LED为主,**光谱中缺乏蝉复眼敏感的紫外波段**,亮度也远低于直射阳光,不足以触发其鸣叫机制。
---
如何根据知了叫声判断天气?
1. **声音突然拔高且持续**:预示未来6小时内气温将继续升高,可达35℃以上。
2. **鸣叫节奏明显放缓**:空气湿度增大,可能雷阵雨临近。
3. **集体静默**:气压骤降,台风或强对流正在逼近,建议尽快收衣服关窗。
---
延伸知识:蝉声背后的物理公式
蝉鸣频率公式:f = √(k/m) / 2π
其中k为发音肌弹性系数,m为鼓膜等效质量。
**温度每升高1℃,k值增加约0.3%,频率提高约10Hz**。这也解释了为何盛夏的蝉鸣听起来比初秋更尖锐。
---
写在最后的小贴士
如果你实在被蝉声吵得无法午睡,不妨戴上一副**降噪耳机播放低频粉红噪音**,其频谱可部分抵消蝉鸣的4-6kHz峰值。
或者干脆搬一把椅子到树荫下,**近距离观察雄蝉腹部高速收缩的“小马达”**,你会对这场持续整个夏天的“生命交响乐”多一分敬意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