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瓶座今年爱情运势如何_单身水瓶脱单指南
1
2025-09-08
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“以土宜教甿稼穑”一句中的“甿”字,被学界普遍视为“农民”概念的最早书面痕迹。东汉郑玄注:“甿,田民也。”这里的“田民”即指以耕作为生的庶人,与后世“农民”含义已十分接近。
春秋以前,“农”多作动词,意为耕作;“民”则泛指庶众。直到铁犁牛耕普及,**职业分化明显**,“农”才逐渐名词化,与“民”组合成“农民”,用以区分士、工、商阶层。
均田制下的“农民”既是编户齐民,也是国家赋税来源,**法律意义上与“地主”相对**。
契约租佃盛行,“农民”内部出现“主户”“客户”之别,**经济地位开始取代身份标签**。
一条鞭法后,“农民”更多指承担田赋的“粮户”,**实际耕种者往往沦为佃户**。
英语“farmer”源自拉丁语“firma”(租金),强调“经营土地者”,**可大可小**;汉语“农民”自古带有“受田而耕”的被动色彩,**隐含国家编户身份**。近代翻译时,严复曾用“耕夫”对应“farmer”,后被日语借词“农民”取代,造成今日语义错位。
甲骨文中只见“农”作动词,如“王大令众人曰协田”,未见“农民”连用;最接近的称谓是“众人”,指集体耕作的族人。
“农夫”早见于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,“农民”迟至唐代才定型;但“农夫”侧重个体劳动者,“农民”强调群体身份。
台湾延续民国法律术语,保留“农民”身份类别;香港受英语“farmer”影响,**倾向使用职业称谓“农夫”**,淡化身份色彩。
“农民”一词的演变,本质是国家与土地关系调整的缩影。**当“农民”从身份回归职业**,意味着城乡二元壁垒正在松动;而“农民工”“新农人”等新称谓的出现,则预示着传统“农民”概念的再次解构。理解词源,正是理解当下改革的一把钥匙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