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吏与历史有什么区别_历吏一词怎么读

新网编辑 2 2025-09-08 03:30:12

“历吏”到底读什么?是不是错别字?

很多人之一次看到“历吏”会下意识念成“lì lì”,其实正确读音是lì shǐ。它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,而是古汉语里“历”与“吏”的偶然连写,常被误认为“历史”的笔误。真正的“历史”读作lì shǐ,两者同音却不同义。

历吏与历史有什么区别_历吏一词怎么读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历吏的本义: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官职称谓

在《周礼·春官》残卷中,“历吏”指掌天时、记灾祥的史官,职责介于太史与历正之间:

  • 观测日影,校正漏刻
  • 记录地震、彗星等异象
  • 向天子解释“天道”与“人事”的关联

这一职位在东汉后逐渐并入太史署,“历吏”遂成绝响。


历史与历吏:一字之差,差出千年演变

为何后人会把“历吏”误写成“历史”?

答案藏在字形流变里:

  1. 秦汉简牍中“吏”“史”常混写,因小篆“吏”上部与“史”极似。
  2. 魏晋碑刻出现“歴史”合文,后人传抄时省笔成“历史”。
  3. 唐代颜师古注《汉书》时,直接把“历吏”校改为“历史”,权威定音。

于是,一个官名被时间“吞并”,演化成我们今天熟知的学科名称。

历吏与历史有什么区别_历吏一词怎么读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古籍中的历吏身影:三条易被忽略的线索

想亲手验证“历吏”存在?可翻检下列文献:

《唐六典》卷十:“太史局……历吏二人,从九品下。”——这是官方正史最后一次明确记载。

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十八:北宋初年曾短暂恢复“历吏”职,但三年后并入司天台。

《永乐大典》残卷引《中兴馆阁书目》:“历吏掌浑仪,昼夜伺辰,以候乾象。”

这些碎片证明,历吏并非虚构,只是被更大的历史叙事淹没了。

历吏与历史有什么区别_历吏一词怎么读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现代还能遇到“历吏”吗?

严格说,作为官名的“历吏”已消亡。但在以下场景,它仍幽灵般出现:

  • 地方志编纂时,偶尔把清代“时宪科”人员误注为“历吏”。
  • *** 小说借古官名营造氛围,如《大奉打更人》中的“历吏监正”。
  • 书法创作里,为了避让“历史”的俗套,书家故意写“历吏”以示古雅。

若你在博物馆看到明代铜制“历吏之印”,别怀疑——那是后世仿古臆造品,真印早已佚失。


延伸思考:为什么我们总是混淆近音词?

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,同音异形词极易发生“词义漂移”。

“历吏”与“历史”的混淆,与下列心理机制有关:

  1. 频率效应:“历史”日常使用极高,大脑自动用它覆盖低频词。
  2. 正字法偏好:人们倾向选择笔画更简、更熟悉的字形。
  3. 语境空缺:当原词退出社会生活,残留文本缺乏上下文,误读便乘虚而入。

类似案例还有“句读”误为“句逗”,“须臾”写成“须叟”。


写给考据爱好者:如何亲手挖出一个“历吏”用例?

如果你热衷训诂,可按以下步骤操作:

之一步:打开《中国基本古籍库》,全文检索“历吏”。

第二步:排除现代学者点校本,只保留影印原刻。

第三步:比对上下文,若出现“漏刻”“日晷”“灾异”等关键词,极可能是真“历吏”。

第四步:用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校勘记复核,确认非清人臆改。

目前可公开检索到的可靠用例不足十条,每一条都是硬通货。


尾声:让词语回到它的时间

“历吏”像一块被潮水反复打磨的贝壳,边缘已模糊,却仍闪着微光。它提醒我们: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线,而是无数分叉、误读、覆盖与重写的叠加。下次再遇到“历吏”时,不妨停下来,听听这个古老官名在纸页深处的回声——那是时间裂缝里漏出的风声,也是文字最动人的秘密。

上一篇:春天有哪些五字词语_春天五字词语怎么写
下一篇:农民想到什么词语_如何提高种地收入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