属羊和什么属相不合_属羊和属牛相冲吗
2
2025-09-08
口唇是词语,而且是现代汉语里被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正式收录的双音节合成词。它由“口”与“唇”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,既可泛指嘴巴及其外缘,也可在医学语境中专指“嘴唇”这一器官。日常口语里,人们更习惯说“嘴唇”,但在书面语、医学报告、法律文书等场景,“口唇”一词依旧高频出现。
在菜市场、地铁、办公室,你几乎听不到“你的口唇很干”,而是“你嘴唇起皮了”。这种高频替代让部分人误以为“口唇”只是生僻拼凑,不算规范词。
早期拼音输入法把“嘴唇”排在之一页,“口唇”往往要到第二页甚至第三页才能看到,久而久之,用户记忆被“嘴唇”强势占据,弱化了“口唇”的存在感。
判断一个词是否成立,关键看是否被权威辞书收录、是否有独立义项、是否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,而不是看它是否天天挂在嘴上。正如“肱骨”“跗骨”不常出口,却依旧是无可争议的医学词汇。
“口”与“唇”本属近义语素,组合后形成并列结构,语义重心落在“唇”,但“口”起到限定与强调作用,使词义更精准。类似结构还有:
牙齿、脸面、眉目、咽喉、肠胃。
先秦典籍多用“唇”单字,如《诗经·卫风》“齿如瓠犀,螓首蛾眉”;两汉以后,“口唇”开始偶见,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“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”;唐宋医籍大量沿用,最终沉淀为现代汉语书面词。
“患者口唇紫绀,指端青紫,考虑缺氧。”
“法医检验见死者口唇黏膜破损,对应处牙齿断裂。”
“本丰唇膏含玻尿酸,可令口唇饱满、轮廓清晰。”
“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”里的“口”若换成“口唇”,虽显累赘,却可见古人对“口”“唇”分用的微妙。
Q:能单独说“唇”吗?
A:能,但“唇”在现代汉语里多作为语素出现,如“唇膏”“唇彩”;单说“唇”略显文艺或医学腔。
Q:与“嘴唇”相比,哪个更正式?
A:“口唇”更正式、更书面;“嘴唇”更口语、更生活化。
Q:写文章时如何避免用词突兀?
A:科普、医学、法律文本优先用“口唇”;叙事、抒情、日常对话用“嘴唇”。若语境需兼顾,可在首次出现时括号注明,如“口唇(俗称嘴唇)”。
若把词汇比作一座城市,“口唇”并非人声鼎沸的主干道,却是通往医院、法院、古籍图书馆的必经之路。它安静、低调,却在关键时刻提供最精确的指向。理解并尊重这类“低频规范词”,不仅能让写作更严谨,也能让搜索引擎与用户同时获得更专业的答案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