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属鼠每月运势详解_属鼠人2015年每月运势如何
2
2025-09-08
“农民”并非自古就有,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语义叠加。甲骨文中的“农”像一人执耒耕作之形,本义为“耕种”。至春秋战国,“农”与“民”开始连用,但多作“农人”“农夫”。直到中古汉语定型,“农民”才成为固定双音词,专指以土地为生、以耕作为业的群体。
问:农民属于什么词性?
答:标准名词,兼具可数与集体两种用法。
“农民”在共时层面包含三层含义:
词语 | 侧重点 | 语体色彩 |
---|---|---|
农民 | 制度与职业 | 中性、正式 |
农夫 | 个体劳动者 | 书面、略带古雅 |
农户 | 家庭经营单位 | 统计、经济语境 |
庄稼人 | 口语化、亲切 | 方言、日常对话 |
改革开放前,“农民”与“市民”是二元户籍的代名词,带有制度壁垒色彩。进入世纪之交,大量农民进城务工,“农民工”一词出现,使“农民”开始脱离土地,成为一种文化出身标签。
在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里,“农民”被严格界定为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然人。此处的“农民”不仅是名词,更暗含权利主体的法律身份。
短视频平台上,“农民”被拆解为“新农人”“农民小哥”等标签,词义被年轻化、品牌化。与此同时,部分调侃梗把“农民”矮化为“土”“落后”,形成语义撕裂。
问:英语里的“farmer”能完全对应“农民”吗?
答:不能。farmer强调农场经营主体,可大可小;而农民在中国语境中首先暗示户籍身份,其次才是职业。教学中需补充户口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背景。
鲁迅笔下是“麻木闰土”,赵树理笔下是“机智小二黑”,高晓声笔下是“陈奂生进城”。同一词语,不同叙事立场,折射出百年中国乡土叙事的张力。
随着户籍改革与城乡融合,“农民”作为身份标签可能淡化,但作为职业名称仍将长期存在。更可能出现复合词,如“智慧农民”“数字农民”,让这一古老名词在信息时代获得新生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