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农业农村部最新通报,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,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,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报告非洲猪瘟疫情以来,这一世界范围内高度致病性猪病的防控工作就一直没有松懈,最新数据显示,尽管防控力度不断加大,疫情仍呈现多点散发、局部暴发的特点,对我国生猪产业和肉品市场造成了持续冲击。
非洲猪瘟疫情最新情况
根据农业农村部兽医局通报,截至2024年3月,全国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XX起,涉及生猪存栏量约XX万头,病死率高达100%,从地域分布来看,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地区疫情发生次数明显高于南方地区,这与气候条件、养殖密度、调运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两个月内,全国新增疫情呈现以下特点:
-
跨省传播风险依然存在:尽管区域间调运监管不断加强,但仍有跨省疫情发生,反映出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。
-
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参差不齐:部分中小型养殖场因防控意识薄弱、设施简陋,成为疫情暴发的高风险点。
-
病毒变异情况需高度关注:监测数据显示,部分地区的病毒基因发生变异,对现有防控技术和疫苗研发提出新的挑战。
防控措施的最新进展
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,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:
-
强化监测预警:农业农村部建立了全国非洲猪瘟监测预警系统,实现对生猪及其产品的全面监测,监测频率从每月1次提高到每周2次,提高了疫情早期发现能力。
-
严格检疫监管:对生猪及产品的运输、屠宰、餐厨剩余物处理等环节实施最严格的检疫监管,严厉打击非法调运、屠宰等行为。
-
推进疫苗研发:农业农村部已批准两款高致病性猪瘟疫苗用于紧急免疫,虽然不能完全预防非洲猪瘟,但在控制疫情扩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-
加强应急处置:对发生疫情的养殖场实施"4+4+4"应急处置机制,即4小时报告、4小时到达现场、4小时完成采样和应急处置,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扩散风险。
疫情对行业的影响
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影响,已经深入到生猪养殖、饲料生产、屠宰加工、猪肉销售等各个环节:
-
生猪产能持续下滑:为防控疫情,大量养殖场不得不提前出栏,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减少,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15%以上。
-
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:受供应减少影响,全国猪肉批发价格同比上涨30%以上,给消费者和餐饮企业带来较大压力。
-
饲料行业面临转型: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,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政策持续执行,推动饲料行业向无抗饲料、环保饲料方向发展。
-
养殖结构加速调整: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资金、技术、管理优势,在疫情重灾区加快扩张,而中小养殖场则面临转型升级或退出市场的选择。
公众应该如何应对?
面对非洲猪瘟疫情,普通消费者和公众也需要提高防范意识:
-
购买猪肉要选择正规渠道,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猪肉产品。
-
食用猪肉要充分煮熟,确保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。
-
不随意散养、不随意处置病死猪,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。
-
支持政府防控措施,不购买、不传播未经证实的疫情信息。
未来防控工作的重点
展望未来,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仍需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:
-
强化源头控制:加强对种猪场的监管,从源头切断病毒传播链。
-
提升生物安全水平:指导养殖场升级改造生物安全设施,提高防控能力。
-
加强疫苗研发应用:支持科研机构加快疫苗研发进程,提高防控效果。
-
完善应急管理体系: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,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。
-
做好科普宣传:提高养殖场户和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。
非洲猪瘟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养殖场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,让我们携手并肩,筑牢防线,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!
(本文数据截至2024年3月,具体数据以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为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