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狗夫妻财运如何_兔狗夫妻如何招财
3
2025-09-08
古人说话讲究雅驯,一个“打”字太俗,于是给鼓配上更文气的动词。最常见的是“伐鼓”,《诗经·小雅》“伐鼓渊渊”,郑玄笺曰“击也”,可见“伐”即敲击之意。稍晚的《周礼》用“播鼗”,郑众注“播犹击也”,把小手鼓称为鼗,动词却同样雅化。再往上追,《尚书·舜典》里出现“戛击鸣球”,“戛”本义为刮,这里引申为敲击,足见先秦人把任何打击动作都写得古奥。
礼不下庶人,鼓进了庙堂,名字愈发讲究。
这些鼓不仅名字雅,连击鼓之人也有职称——“鼓人”,《周礼·地官》列其职掌“教六鼓四金之音声”,可见“鼓人”本身就是官名,而非随口叫的差役。
鼓在沙场,一鼓作气,其动词同样避俗。
问:为何古书多用单字“鼓”而不用“击鼓”?
答:军令贵速,单字节省呼吸,鼓声即命令本身,文字记录也求干脆。
庙堂之外,百姓仍保留古音古义。
江南社火称“挝鼓”,“挝”音zhuā,本义为抓,引申为敲击;岭南龙舟赛前“擂鼓”,“擂”原指研磨,因鼓槌与臼杵形似而转义。北方秧歌则说“打鼓”,但把鼓手尊称“鼓老”,“老”非指年纪,而是技艺老到。
问:民间鼓语为何保留更多古音?
答:口耳相传比文字保守,方言里的古词往往比官话更古老。
文人笔下,鼓不仅是乐器,更是时间、命运与心跳的象征。
这些诗句里,鼓已超越动作,成为“声之骨”,承载家国、人生、时间的多重重量。
今天去西安城墙,晨钟暮鼓的仪式仍用“击鼓”二字;苏州评弹开场前的“开场鼓”,艺人自称“擂鼓三通”;京剧锣鼓经里保留“急急风”“慢长锤”等术语,其动词仍是古汉语的“击”“挝”“擂”。
问:现代人如何快速分辨古鼓词?
答:凡听见单音节动词+鼓(如“擂鼓”“挝鼓”),八成是古词;若说“打鼓”“敲鼓”,则多为近现代口语。
试以《诗经》笔法写今日鼓乐:
鼓渊渊,镗镗于庭。伐鼓者谁?髯叟奋臂,声震屋瓦。既而擂之,若雷出地;少焉挝之,如骤雨击荷。众宾肃立,童孺屏息,惟闻鼓声与心跳相搏。
短短数句,用了“伐”“擂”“挝”三个古动词,既还原场景,又让文字自带金石声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