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冷链疫情最新通报,专家提醒,这3类人感染风险最高!

admin 科技财经 · 瞭望号 2

本文目录导读:

武汉冷链疫情最新通报,专家提醒,这3类人感染风险最高!

  1. 01 疫情最新动态
  2. 02 病毒特性分析
  3. 03 防控措施升级
  4. 04 风险人群识别
  5. 05 公众防护建议

武汉再次因冷链食品引发聚集性疫情,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更长,防控形势更加严峻。

据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1月28日最新通报,2023年11月27日0-24时,全市新增确诊病例3例,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,均与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相关联。

这已经是本月内武汉第三次报告冷链疫情聚集性病例,病毒检测显示,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显著延长,部分样本在-20℃条件下可存活22天,而在室温条件下存活7天,这大大增加了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。


01 疫情最新动态

武汉市在对冷链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,连续发现多例阳性样本,最新通报显示,本次疫情共涉及17名从业人员,分布在武汉东西湖、汉南、黄陂三个区的冷链企业中。

病毒溯源检测显示,所有病例感染的都是德尔塔变异株,与当前武汉主流的奥密克戎毒株不同,这提示我们,新冠病毒并未完全消失,其变异分支仍在不断更迭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疫情中出现了家庭聚集性感染现象,部分从业人员将病毒带回家,传染给家人,再通过家庭传播扩大感染范围,这警示我们,个人防护绝不能松懈。

02 病毒特性分析

最新研究显示,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具有更强的存活能力,实验数据显示,在-20℃条件下,病毒可存活22天;在4℃冷藏环境中,存活期可达12天;而在室温条件下,病毒存活时间约为7天

冷链食品包装上的病毒载量也值得关注,武汉市疾控中心从某大型超市进口冷冻食品包装上检测出活病毒,且病毒量远超一般表面污染水平,这提示我们,接触冷链物品后必须进行彻底手部消毒。

病毒传播途径也呈现新的特点,除传统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外,经由冷链物品传播的"气溶胶传播"风险也在增加,尤其是在冷库工作环境、冷链处理中心等密闭空间,这种传播方式更为常见。

03 防控措施升级

面对冷链疫情反弹,武汉市已迅速启动三级应急响应,全市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指挥部于11月27日晚召开紧急会议,要求立即开展三轮全员核酸检测。

武汉市已对全市16个冷链园区实施封闭管理,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,对全市冷链食品开展消毒消杀专项行动,重点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、冷库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。

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卫健委组成联合检查组,对全市冷链企业进行飞行检查,一旦发现违规操作立即责令整改,情节严重的将吊销相关许可证件。

04 风险人群识别

根据武汉市疾控中心的最新分析,以下三类人群感染风险最高:

直接从事冷链食品装卸、加工、包装的一线工作人员,因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,感染风险最高。

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和其他人员,特别是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。

冷链食品消费者,尤其是未规范洗手就触摸口鼻眼的人群,存在较低但持续的感染风险。

武汉市已要求所有冷链企业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台账,每日测量体温,询问健康状况,发现异常立即停岗并送医。

05 公众防护建议

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11月29日发布最新指南,建议公众在冷链食品消费环节注意以下防护:

接收快递包裹时,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,处理完后彻底洗手。

购买生鲜食品时,应全程佩戴口罩,避免用手触摸商品表面。

加工生食时,应单独切配,避免交叉污染,处理完生食后,必须彻底洗手。

冷链食品表面消毒可选用75%酒精或含氯消毒剂,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。

武汉市疾控中心特别提醒,近期收到过以下地区发来的快递包裹的人群应提高警惕:上海、广州、北京等地也报告过冷链疫情,这些地区的快递可能存在病毒污染风险。


病毒无情人有情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没有人能独善其身,每一次对病毒特性的认识加深,都是人类与病毒博弈中的重要一步。

病毒依然狡猾,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,遵守防疫规定,这场抗疫之战终将取得胜利,武汉的冷链疫情再次提醒我们,疫情防控永远在路上,不能有丝毫松懈。

标签: 武汉冷链疫情最新通报武汉冷链疫情最新通报消息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